中国茶文化网(人间烟波)

您好,欢迎访问中国茶文化网(人间烟波)!

问世间茶具称为首

2021-01-29 19:42分类:茶具典故 阅读:

 

饮茶要用器皿,器皿的选择则反映出饮茶方式的变化。我国盛产茶,饮茶风气始于汉,兴于唐(自邹、齐、沧棣渐至京邑,城市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)而盛于宋。“唐煮宋点”,其方法简言之为“团饼碾屑”,即唐是煎煮,而宋则是烹点。

茶神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提及饮茶的茶具时认为:“盌(碗),越州上,鼎州次、婺州次、岳州次、寿州洪州次。”“邢瓷类银,越瓷类玉,邢不如越。”“邢瓷类雪,越瓷类冰,邢不如越。”为什么呢?邢瓷虽好,虽白,但点茶则色红,而越瓷釉色青,茶色显绿,而且造型也好,口唇不卷,底卷而浅,使用起来方便。

宋代饮茶法为烹点,即把蒸压成饼的茶膏碾细放在茶盏里,以汤注之,并用力搅动,茶水表面就如“疏星皎月”,灿然泛出鲜白色,其茶具主要为盏。宋人喜欢用的饮茶工具主要是盏和盏托。宋人之所谓盏,实际上就是比较小一上些的盌。造型一般是敞口、圈足,器身较深,状如漏斗。宋人喜欢用盏,且喜黑釉盏,烧造的窑场有吉州窑、淄博窑、平定窑、建窑等,尤以建窑的兔毫盏和油滴釉为归着名。

这时,紫砂陶也不为人注目地,悄悄地也许是无意中挤了进来。它那紫红、紫黑色的陶盅,在色彩深重、黑厚、 这久热难冷等使用功能上,能与建窑产品仿佛,也无可厚非地被充当斗茶用的盏。诗人梅尧臣的《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》:

天子岁尝龙焙茶,茶官摧摘雨前芽。

团香已入中都府,斗品每说太傅家。

小石冷泉留早味,紫泥新品泛春华。

吴中内史才多少,从此莼羹不足夸。

这首七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,这个与茶结缘的“紫泥新品”,是用来斗茶的,报道了紫砂陶登上了茶文化殿堂的消息。确切地说“紫泥新品”不是紫砂壶,而应该是盏。北宋人饮茶尚未到用壶沏茶的份上,在北宋诗人的辞章中出现的关于“紫瓯”的记载,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说就是指紫砂壶。

梅尧臣之后至少几百年,人们在实际中,对茶饮有了新的认识,,直接投茶煮饮以便更真切地体会茶的真味。在从多的炊具里断不会少了紫砂陶的身影,搁在竹炉风炉上的,吊在三脚木架上的,除了金属茶具外,还有陶制品,内中乏紫砂大壶。

有一则民间传说。一位盖房的施工匠,在承建带阁楼的房屋时,不慎把他们平时煮茶的壶遗忘在阁楼上了。几天后,他爬上去取用这把壶,意外地发现壶里的茶竟然还没有馊。工匠感到纳闷,时值盛夏,不用说几天,就是一两天,一般茶壶中的茶也得变味,难道这只紫不紫、黑不黑的东西是个宝贝?消息一传十,十传百,人们纷纷仿效用这种紫砂陶土做壶煮茶……

这个关于紫砂壶的传说,既说明了紫砂壶的特殊的宜茶保味功能,更说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紫砂陶的这种特性。

1984年在南京市中华门外油坊桥,发掘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司礼太监吴经的墓葬,那里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大壶。从墓志上知道墓主葬于嘉靖十二年(公元1533年)。专家们考证,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有据可证的我国最早的一把紫砂壶。

生于正德十六年(公元1521年)卒于万历二十一年(公元1593年)的明代着名的画家、书法家、戏剧家、诗人徐渭有一首《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》的诗:

虎丘春茗妙烘蒸,

七碗何愁不上升。

青箬旧封题谷雨,

紫砂新罐买宜兴。

此处的“紫砂新生罐”不是紫砂壶,而是用来贮存新茶用的罂。

紫砂壶宜茶的优良的物理性能,是在煮茶时被文士百姓发现的;叶茶的冲泡逐步取代团茶的烹煮后,紫砂壶便由大变小,其时当在嘉靖早期到万历中期。

郑重声明:喝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上一篇:商房乾隆茶叶罐轶闻

下一篇:茶具手工业的崛起

相关推荐


关注我们

    中国茶文化网(人间烟波)

返回顶部